新闻中心
GuanHang &Machinery
独立丰满的人格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通常情况下我不怎么喜欢点评孩子们。一来因为年长一些不能自动成为点评晚辈的资历与砝码;二来类似的点评不太容易让读者喜欢读,因为已经有预期了----不过就是夸赞一下么,有什么好读的。通常情况下也确实是这样的。
不过读完一个19岁的孩子的真实求学故事、特别是他的极具独立批判性的心路历程,加上我自己也是一位父亲,我竟然有迫不及待写点什么的冲动。毫不疑问这个叫元初的19岁的孩子的很多对教育的有益的思考具有共性,因此可以让我们很多家长思考,包括我自己。
首先教育多元化是未来的趋势,而且这个趋势会慢慢的主流。所谓教育的多元化就是说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会单纯的固定为一种模式,比如中国的高考。在美国,接近3%的家庭通过Homeschool(家庭学校)完成孩子们的教育。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K12阶段的教育模式形式很多,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还有教会办的学校等等。
教育的多元化是一个好事,因为越是多元就越是意味着孩子们和家庭有更多的选择,选择出对自己最合适孩子的教育产品。教育大众化之后千篇一律与孩子们独特个性就成了永恒的一对矛盾。群体特征的学校教育必然会扼杀一部分孩子的天性。元初的例子里,他可能无意识的在国内教育还相对单一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普通孩子们并没选的路径。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他这样的魄力和思考力,我也并不推荐所有的家庭看完他的故事马上就去模仿。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所以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可以原版复制的教育路径。我所推荐的是元初这一个孩子所具备的超越他年龄的批判性的思考力。这是他性格里先天或者后天培养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在目前国内教育主流思想侵染下一个19岁的孩子具备这样的独立判断的能力着实难能可贵。即便他选择放弃走高考这条更合乎常识的路最后并没取得想今天一样学业上的成果,我也认为这种思考力或早或迟一定会让他梦想成真。所以孩子们的性格是否丰满、正能量比他/她学了多少知识重要一万倍。
无论通过哪种形式,获得知识只应该是学习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应该成为目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创造快乐,创造的快乐、满足感、成就感的是知识内化成的心灵的思考力、丰满的价值观、强大的内心和真正的自信。孔子早就告诫我们要学而思。单纯背诵知识,然后考试,考完赶紧忘记,然后再准备下门考试的僵化的知识记忆型教育是我们要尽快舍弃的。
其次教育信息的不对等让很多孩子失去了体验非凡人生的机会。现在和未来会有更多的家庭具备经济实力送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然而生活在信息稍微闭塞一点的三四线城市并不知道其实自己的孩子是可完全出国读书的。信息的不对称扼杀了不少优秀的苗子。我并不是说国内的教育一无是处,至少在可见的10年里国内的教育恐怕难有大的改变,去到更多元、包容的西方国家读书自然应该成为有条件的家庭的首选。
元初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在教育的选择上他没走什么弯路,靠的是他的思考力和勤奋。他的信息搜索能力和接触信息的平台足够宽也是他取得今天成果的一个条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信息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找专家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就成了作为家长的一门必修课。信息越对称家庭做出的选择就可能越合理。
最后,元初最打动我的还是他丰满的性格。作为一个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我深知我们正真看到的结果一定有心理学的内因。这个内因就是性格。一个孩子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塑造了良好的性格,那么无论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遇到的是顺利还是坎坷,他都能hold住,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性格上没有塑造好,在未来的人生路上顺境还好,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因为性格上不够丰满和强大而做出错误的举动和选择。所以无论你的孩子未来在那里读书,完成他们的教育,独立丰满的性格是他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作者:范亚飞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TOEFLJunior中国管理中心总监。留学畅销书《未走过,已懂得》作者。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获得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先后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访学。